核心提示
  不知不覺中,我們已被網絡上的各種“曬場”包圍。
  “曬”首先滿足的是人們的社交需求。在工作生活都“壓力山大”的當下,我們用於社交的時間、精力十分有限,或者說僅夠維持最重要的一部分社交。社交網絡則以較低的成本實現了最大限度的關係維持:幾張隨手拍圖片,一段百十來字的文字,就可以讓別人瞭解你的目前狀態;點個贊,叫幾聲好,就能刷出存在感,實現互動。“曬”在這個過程里成為一個“容器”。
  但過於頻繁地“曬”光鮮的一面,往往就是在刻意地隱藏黯淡的另一端。所以我們常說,刻意展現的都是缺乏的,就是這個道理。“曬場”就是生活大舞臺,曬的是細節,卻能反映一個人的性格品位和心態。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  “曬”不是新鮮事。早些年前,曬工資單、曬年終獎、曬各地結婚成本等都曾在各大網絡論壇掀起波瀾。很多人沒想到的是,幾年後社交網絡流行,“自曬”行為被推向巔峰,我們在不知不覺中竟已被“曬場”包圍,從早到晚,衣食住行,家庭或職場。
  拉近距離,刷出存在感
  “有娃的曬娃,有寵物的曬寵物,啥都沒有就曬自己。”這是網友總結的曬場“三大俗”。還有人從時間段來分析曬場特征:早上靜悄悄,一過中午各種曬,到了深夜齊刷刷美食“報複社會”。
  “其實根本不限時間段,也不止‘三大俗’。”銀行職員小曹展示她的微信朋友圈。早上一睜眼,首先接收的是晚睡族的深夜帖,夜宵美食、好友小酌等,此外還有世界各地“時差黨”五花八門的帖子。白天在辦公室足不出戶,但小曹能看到大學的同學在展示新買的首飾,休假的同事在享受海島美景,侄女在鋼琴課上得到表揚……下班回家,小曹會看到各家主婦在曬當日晚餐,吃貨好友又去“腐敗”,購物狂得瑟血拼收穫。直到臨睡前,還有運動健將在曬當晚跑步成果。
  “全民大比曬”的背景是社交網絡的火速走紅。據統計,短短兩年間微信的註冊用戶已突破6億,活躍用戶超過兩億。
  “如果不是因為各種社交網絡,很多老同學是很少聯絡甚至早成陌路的,但因為平時在網上都能看到他們的日常生活,所以很久不見也不會太過陌生。”剛剛參加了高中同學聚會的小曹深有感觸。
  “曬”首先滿足的是人們的社交需求。在工作生活都“壓力山大”的當下,我們用於社交的時間、精力十分有限,或者說僅夠維持最重要的一部分社交。社交網絡則以較低的成本實現了最大限度的關係維持:幾張隨手拍圖片,一段百十來字的文字,就可以讓別人瞭解你的目前狀態;點個贊,叫幾聲好,就能刷出存在感,實現互動。
  溫醫生就是“曬場社交”的獲益者。他生性內向,在醫院工作多年,相熟的同事也就限於幾個相關科室的。但自從上了“曬場”,同事們發現溫醫生是個很有生活情趣的人,料理高手、攝影發燒友、運動健將……不少同事因此有了和他好好交流一下的念頭,午休時總有人來找他聊天。“曬”不僅拉近了同事間的距離,甚至還建立起一個志同道合的社交圈。因為一張農家樂照片,溫醫生最近還組織了一次周末短途游。
  擴大社交、增進瞭解,“曬場”成功創造了一種新型人際交往的方式。
  互動多則欣喜,互動少則失落
  很多人把“分享”列為自己身處曬場的最主要原因之一。
  媒體工作者馬女士喜歡曬她剛上學的寶貝兒子。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,豐富多彩的課餘生活,包括兒子的作業、充滿童趣的對話等,都被馬女士興緻勃勃地“曬”出去。“大部分親友,包括爺爺奶奶都在外地,小朋友每年跟大家碰面的時間很少,所以用‘曬’的方式讓親友們分享他的生活,既保持了親近感也滿足了大家的瞭解欲。”
  IT男孫先生喜歡曬美食,有自己做的“黑暗料理”,也有各家館子里各種好吃的不好吃的。“沒啥別的愛好,就是愛吃。”孫先生笑呵呵地說。他喜歡曬美食,也喜歡和朋友們討論烹調秘籍,交換美味小館的信息,“現在我家和公司方圓3公里內的各種館子我都瞭如指掌。”
  但對圍觀者而言,不少人認為曬是“炫耀”和“追求他人認同”。
  “曬一日三餐,如果是自己做的,無非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,若是出去“腐敗”,則可能是炫耀自己享受了美食。曬娃,是覺得自己的孩子聰明可愛,希望圍觀的群眾鼓掌。曬旅游風景照,則是刺激上班的人,你們加油,我去玩啦。”小曹說這種“炫耀”並非貶義,但“曬”的人肯定希望被關註的。
  在心理學家看來,“曬”固然是心理訴求的表達,但對“被關註”的渴望其實是人之常情。即便將“曬”與自戀、優越感掛上鉤,從積極方面來看,適度的“曬”也算是一種健康的自戀展現。
  上海百思臉心理咨詢中心負責人餘曄解釋說,人們對“認同感”的追求是伴隨一生的。“人從出生開始就建立各種關係,比如兒童和父母之間的親子關係,成年後構建婚姻家庭,和他人或近或遠的友誼等。我們在微博、微信上希望被評價、被點贊,就如同孩子需要父母的鼓勵和肯定,夫妻需要彼此欣賞和贊美, 友誼需要共同扶持接納等。”
  所以大部分人在“曬”後的表現是一致的:等點贊,盼留言。互動多,則欣喜;互動少,則失落。
  更加謹慎,更加包容
  很多人在曬場收穫快樂。
  胡楊大概在一年多前開始在朋友圈每日“曬跑”。他下載了一個運動軟件,能顯示當日的跑步路線、跑步距離以及消耗多少卡路里等。“一開始是覺得新鮮好玩,當然也希望得到大家的鼓勵,獲得堅持的動力。”果然每次一發圖就有朋友點贊或加油,支持胡楊將跑步進行到底。有時候想偷懶了,翻翻過去的跑步記錄,看看大家的評論,胡楊就又穿上跑鞋下樓了。“後來雖然點贊和評論都少了,但因為養成了習慣,幾天不跑反而不舒服了。”
  “曬跑”一年多,胡楊的體重從200斤減到160斤。“想減肥很多年了,都沒成功,沒想到因為‘曬跑’把這個艱巨的任務給完成了。”
  對江琴而言,曬場的意義似乎更重大。40多歲的江琴年初時在職場爭鬥中失敗,一氣之下休了病假在家。可每天待在家裡也無聊,又想向同事表達自己的不在乎,江琴就在網上曬“病號居家生活”——做飯、看書、畫工筆畫。沒想到這些工筆畫作品得到了很多好評,連部門同事都不吝嗇地點贊。繪畫讓江琴找到越來越多的快樂。她突然領悟到,一直被放棄的愛好才是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,相比之下辦公室那些事不值一提。現在江琴回到職場,除了做好本職工作之外,她把精力都放在了繪畫上,還找了師傅,專心致志地學習。
  餘曄認為這是兩個“曬得得當”的積極案例。“我們看到或者希望看到的,都是自己內心向外投射的過程。胡楊希望曬出一個運動健將的形象,江琴希望曬出繪畫高手的形象, 他們最終都達成了目標。“曬”在這個過程里成為一個“容器”,猶如一個足夠好的母親,人格可以健全到允許孩子犯足夠多的錯誤,走適當的彎路而不給予干預,使其實現自我蛻變和自我成長。”
  也有失敗的案例。
  王曉惠整日所“曬”的,無外乎“三美”:自拍美照、美食照、美景照。但她不知道的是,這個無憂無慮、人畜無害的美麗曬場,已經被不少同事好友悄然拉黑。有人煩她自拍刷屏,“永遠的45度側臉瞪大眼,修圖修得背後的白牆都發光了。太自戀了,但照片跟本人完全不像啊,這樣刷存在感有意義嗎?”有人嫌她做作,“明明是一起去蒼蠅館子吃了個一葷兩素,吃的時候還抱怨難吃呢,回來曬個局部特寫,誇得像吃了米其林三星一般。”甚至有同事因為受不了“曬場”而疏遠她。“單位組織海南旅游,她曬的照片寫的文字,好像是獨自奢華游。以前覺得她還蠻文靜乖巧的,看了‘曬場’感覺太虛榮太膚淺了。”
  “自大的另一面就是自卑,人格在這兩端緩慢持續地轉換。過於頻繁地‘曬’光鮮的一面,往往就是在刻意地隱藏黯淡的另一端。所以我們常說,刻意展現的都是缺乏的,就是這個道理。”餘曄分析說,王曉惠越是將生活粉飾成“白富美的幸福日子”,反而越顯露出她的空虛和不自信。她希望通過曬場塑造高大上的形象來獲得他人認同,卻最終令圍觀者產生厭煩、抗拒心理。
  但餘曄也希望圍觀者對這種“自曬”能更包容。“‘自己騙自己’其實也是一種自我防禦機制,無論成熟與否,都是無意識層面的自我保護。最重要的是當事人對自己的狀態是否滿意。如果滿意,而且沒有影響到別人,那就不必讓他太快地從當下的“消極狀態”出來。”
  “曬場就是生活大舞臺,曬的是細節,卻能反映一個人的性格品位和心態。所以自曬也需謹慎。”王曉惠的同事感慨。  (原標題:你被自曬場包圍了嗎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a40maaiw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